当前热文:十大考古终评项目|④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看看新闻Knews   2023-03-24 20:56:04

03:49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坐落于太湖山向南延伸的十里长岗的南端及两侧平地上,东距长江25千米、西距巢湖30千米,北望太湖山,南临裕溪河。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


【资料图】

遗址于1985年发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于1987、1998、2000、2007年进行5次发掘;2008年以来持续进行系统的调查、勘探,并于2013至2017年进行5次发掘。初步确认遗址有内、外两条壕沟,内壕与裕溪河形成的封闭空间,为主要的生活区,内壕以北为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

2019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被纳入到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下游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对遗址聚落布局的研究、寻找与墓地相匹配的生活区遗存成为此轮研究的主要目标。

2020至202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本体开展2次勘探、4次发掘工作,勘探总面积18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收获。

发掘主要集中于3个地点:岗地东南角的大型红烧土遗迹地点、墓葬祭祀区西侧地点和外壕北段地点。

大型红烧土遗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0米,复原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中部红烧土堆积普遍厚1.5~1.8米。北部红烧土堆积较薄,经过发掘,发现红烧土堆积底部存在建筑遗迹,呈长方形,南北长11米、东西宽5.5米。西侧基槽内填红烧土、陶片和少量石块,南、东、北侧为红烧土坑状堆积,边缘有柱洞式小坑,小坑内填红烧土和陶片,且基槽、小坑内侧边缘都被烧烤呈暗红色,底部有烧结面,在东北部有几件大口尊呈倒扣放置。

结合对红烧土堆积西侧区域的揭露和解剖,目前初步认为,该红烧土堆积与其西侧区域共同组成一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遗存。

墓葬祭祀区西侧地点也是凌家滩考古的重大突破。发现了一座祭祀坑和石头铺垫的祭祀遗迹。

祭祀坑平面形状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4.1米,东西宽3.5米,深度32厘米。祭祀坑内共出土陶石玉类文物260余件。石器以60余件石钺为特色,其中一件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

玉器以玦、管等小型饰品为主,并出土了少量新器形,如齿轮形器、椭圆形牌饰、梳形器等。最特别的是一件龙首形玉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中国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同时,也出土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体量最大的玉璜。

陶器有鬶、杯、壶、鼎、大口尊等。器物造型独特,最有特色的是白底黑彩、饰垂幔纹的彩陶葫芦瓶。

祭祀坑内器物绝大部分都经过大火高温焚烧,部分陶器甚至石钺都已被烧变形。

在祭祀坑的西侧外围是一处由大小不等的石子铺垫组成的祭祀遗迹。整体呈半环状环绕着祭祀坑,宽约10米,厚0.4~0.9米。经钻探,发现这处石头遗迹呈长条状,延伸到岗地西侧的平地,可能为通往墓葬祭祀区的道路。

外壕发掘地点位于凌家滩岗地北端的北侧,发掘揭示了外壕的宽度、深度和堆积结构,外壕口宽45米、底宽25米、自深2米,共分为6层,底部有厚达0.2~0.5米的凌家滩文化晚期陶片层。南侧即为岗地,且岗地堆土里包含有碎石块,应为开挖外壕向南侧堆土而成。岗地与外壕的落差达6~9米,再加上较宽的外壕,能起到积极的防御功能,同时,外壕还能起到蓄水和垃圾倾倒场所的功能。

凌家滩遗址高等级祭祀礼仪遗存的新发现以及成套高规格石钺和大量玉石器、陶器新器形的出土,大型红烧土公共建筑基址的揭露,外壕及北部岗地的解剖,进一步刷新和升华了学术界对遗址社会背景、规划布局、功能性质、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发展程度、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作用等核心内涵价值的认识。

通过这些新发现,可以认为凌家滩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关键遗存、关键区域、关键节点和良渚古国文明源头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对于研究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中国古代先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的重大意义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