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首次登陆上海,110件大洋洲艺术勾勒“时间的轮廓”
申城再迎顶流艺术展览。6月1日起于浦东美术馆揭幕的“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是享誉世界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首次登陆上海。跨越近四个世纪的110余件/组珍品远渡重洋而来,包括大型雕塑、仪式面具、特色服饰等。
“这是大都会大洋洲艺术收藏首次离开纽约,远航至海外,机会难得。上海是一座有着强大能量的城市,我们相信这个展览对于亚洲观众来说都将激动人心。”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马克斯·霍莱因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相比常见的以油画为主的西方艺术展览,这批展品因材料易碎且较为复杂,易地展出的难度相当之高。
全球七大洲中,大洋洲是地球上“最小”的一个大洲,也是中国观众颇为陌生的一片地域,它大部分由分布在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组成。切莫小看大洋洲艺术,毕加索、高更、马蒂斯等一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都曾将其作为创作灵感的“原材料”。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拜宁族艺术家用竹子、树皮布、颜料创作的多个面具,让人不禁联想起现代主义绘画。正是佩戴着这样的面具,当地人在篝火旁彻夜激情舞动。面具框架由劈开的竹子制成,包裹了一块原色树皮布作为“皮肤”,上面绘有红色和黑色的图案。这类面具有数十种形式,每一种都描绘并献给与部族共享周围森林的某种动物或植物,自带超现实的抽象滤镜。
(资料图片)
航行,可谓打开展览的一把钥匙。对于大洋洲地区的岛民们而言,海洋是一条深度互联的高速路——连接而非分隔不同部族,并将它们编织进一张充满生命力的交换与相遇之网。此次展出的艺术品,是从上千个大洋洲岛屿搜集而来的,很多与航行有关。不仅不少展品直接为船或舟的组成部分,创作原材料也从岛屿与海洋采集,以木材、树皮、纤维、贝壳和骨头等多样化媒介讲述着大洋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构建起这一地区鲜活而多元的文化万花筒。
这是一批引人入胜、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品。高近两米的镂空仪式用板,19世纪曾在男性成人礼上使用,乍一看就像一块炫酷的滑板。复杂的曲线设计融合了重要的鸟类、昆虫和动物形象,其顶部中央描绘了西米甲虫的心形脸,下半部分刻有两只犀鸟相扣的图案,底部则刻有野猪的獠牙。展览中的雕塑作品,跨越了时间并兼具实用价值,它们携带了大洋洲岛屿文化从远古绵延而来的精神能量,至今都是非常活跃的,富有生命力的。比如,将一棵树的完整树干挖空后雕刻而成的高耸槽鼓、来自所罗门群岛带有戏剧性图案的仪式盾牌、镶嵌着虹彩贝壳弧形装饰线的精美独木舟船首雕塑等等。
作为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870年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着百科全书般庞大的永久馆藏,涵盖来自世界各地时间跨度超越五千年的艺术珍品。其中大洋洲艺术收藏可追溯至20世纪中期,来自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家族成员纳尔逊·A·洛克菲勒的捐赠,同时,馆方进而对该系列收藏进行补充,纳入纺织物等更多不同媒介的藏品,共有超过2800件相关珍藏。如今,恰逢大洋洲艺术展厅所在的迈克尔·C·洛克菲勒翼楼修葺与重构,这些来自大洋洲的艺术藏品有了与中国观众碰面的奇妙缘分。在霍莱因看来,这是最能调动起观众情绪的一批珍藏,“相信将格外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作者:范昕
展览现场摄影:蒋晨颢
展品图由馆方提供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